2025.11.18-20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
获得更多展会资讯及服务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三年“把脉”全国森林草原,获取1448万条“体检”数据

2023-02-15

 

 

历经三年,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中国政府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第一次对全国的森林草原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深度“体检”,把脉火灾风险所在。

2月15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负责人陈雪峰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通过此次普查,对全国森林草原的情况摸底,获取了1448万条数据。

据悉,此次对全国森林草原火灾风险的普查,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一部分。

陈雪峰解释,通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系统性地组织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核心就是综合调查评估与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密切相关的全部因子和要素,包括人为活动、各类火源等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植被、林相、坡度等孕灾环境的复杂性,林草资源、林缘建筑物等承灾体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野外火源分布、历史火灾发生频次、防灭火能力强弱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这次普查相当于对森林草原火险隐患以及防火工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深度“体检”。

陈雪峰说,通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使各级各地在火险形势会商、监测预警、火源管理、能力建设、队伍布防、火情处置等方面应对的政策和措施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可落地。

三年来,各级林草部门努力克服诸多困难,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普查主体任务,也取得了四方面的显著成果。

第一,首次建立了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技术体系。在林木数量、气象条件等传统森林火险因子基础上,结合林草防火工作实际,首次综合多种要素,创立了全要素全链条的火灾风险普查技术框架,探索形成一整套林草火灾风险普查模式和技术规程,保证了普查成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第二,首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本底。普查工作组在全国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实验室检测样品79.3万份,建立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全面统计分析,形成以小班、公路格网为单元的,分类型可燃物及载量成果。在传统主林层调查基础上,首次完成全国灌木、草本、枯落物、腐殖质调查,填补了林下植被可燃物载量调查方面的空白,为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区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第三,全面调查了历史火灾、野外火源、减灾能力等三方面底数。梳理掌握了2011-2020年历史火灾信息,经批准的野外用火、违规野外用火、重要火源点等野外火源分布情况,以及防火管理队伍、物资储备库、阻隔系统、监测瞭望系统、防火道路、通信指挥系统等减灾能力情况,共计获取了3类1448万条数据,为全面评价林草火灾防治状况、精准提高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础依据。

第四,构建了分植被区域、分类型的可燃物模型库。普查工作组基于中国植被分区、可燃物类型分层,建立起覆盖全国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可燃物载量估算模型,共3271个分层估算模型,创新了可燃物载量调查更新机制,为更加精准、快速监测评估可燃物载量及其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陈雪峰介绍,很多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当地火险会商、灾情研判、隐患治理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总体来说,普查工作对于夯实防火基础、提升防火能力意义重大,将为因险设防、因害施策提供坚实保障。

随着普查主体任务的完成,陈雪峰说,下一阶段将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体系一致”的原则,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统一部署,再接再厉、精心组织,按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全面完成全国林草行业评估区划、数据库建设任务,继续着力深化普查成果的系统性应用,积极探索常态化普查评估机制,努力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撰文/薛茗心)

出    品:北京朗泰华科技发展中心

            (咨询培训∣装备集成∣国际会展)

网    址:www.ESindustry.com.cn

              www.isee-cefe-interschutz.com

微    博:安全应急产业资源网

头条号:朗泰华科技

抖音号:朗泰华科技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安全应急产业资讯

微信号safeworker  (转载申请∣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