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20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
获得更多展会资讯及服务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多元数据“一张图”呈现,中国数字灾害风险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2023-02-15

 

通过3年时间对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进行普查,再加上技术上保障,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数字灾害风险技术体系的构建,能够将普查所得的多元数据呈现在“一张图”上。这是国新办2月15日举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公布的消息。

从2020年开始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首要任务是全面获取全国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因此,数据的质量及完整、规范是这次普查调查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

为了做好本次普查工作的技术保障、技术协同以及技术质量把关,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介绍说,普查工作小组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作试点。通过试点工作测试制定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在国务院普查办的统筹组织下,先后在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开展试点“大会战”以及全国120个县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对技术指标体系设置、技术路线研制,以及质量保障标准进行了验证。经过试验以后,刚才郑秘书长已经提到,制定的48项调查类规范基本能够保证这次工作。这是一方面,通过试点来研制方案的可行性。

史培军说,第二是统一标准。为了确保所有调查类数据能够相互验证、相互校正,确保多元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现,这次普查工作应用到许多空间信息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空间传输、大数据集成等,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确保多个行业部门、多个涉及灾害风险数据间的可校正性、位置的可验证性。通过这些工作,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地理底图,标准的、规范的行政底图、各类承灾体地理格网数据。通过这些工作,保证了普查数据成果“一张图”呈现,可以说就是数字灾害风险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是开展培训。此次普查涉及量大、参与人员多,工作小组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了多场次专业实操工作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能够完成调查、质检工作的技术队伍和工作队伍。

“有一个数据,为了培训,我们编制了20余本120万字的培训教材,举办了10多期线下线上结合的培训,录制了300余节线上培训课程,通过培训确保了参与人员能持证上岗,保证这项工作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实施。”史培军介绍。

第是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各行业、各部门和地方都有一套质量控制流程,开展技术保障和技术把关。

“我们还有个技术组来做好综合协调,加强调查数据的相互验证,从而确保调查数据能够按照质量控制体系来完成,”史培军解释,“国务院普查办明确了‘谁调查、谁质检、谁负责’原则,把‘质量第一’的要求贯穿到普查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把好数据成果汇交入库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海量数据能够客观反映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承灾体数据的客观性,为后面的评估与区划工作奠定基础。(撰文/洪杨)

出    品:北京朗泰华科技发展中心

            (咨询培训∣装备集成∣国际会展)

网    址:www.ESindustry.com.cn

              www.isee-cefe-interschutz.com

微    博:安全应急产业资源网

头条号:朗泰华科技

抖音号:朗泰华科技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安全应急产业资讯

微信号safeworker  (转载申请∣入群交流)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