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15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
获得更多展会资讯及服务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以“三链”协同推进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发展

2024-08-07

安全应急产业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地出台相关规划或政策,产业地位和发展形势愈加明显。与此同时,从数智化转型视角分析,安全应急产业也面临着社会协同不足、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何实现“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协同,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差距分析

囿于安全应急产业特殊性以及数智化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数智化转型困境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多元主体协同不足阻碍数智化生态构建。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需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安全应急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此前多分布于其他产业,大部分安全应急产业园区也由其他产业园区转型而来。然而,一些传统产业园区在转型升级中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足,呈现出“单打独斗”局面。另外,产业链条协同水平不高,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各自为战”制约着整体效能发挥。

数据壁垒阻碍“数字孪生”体系构建。安全应急产业涉及多个部门,但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数据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加之突发事件的数据具有突发性、异构性和多源性等特点,现有数据平台难以对其进行实时、高效的处理和分析,形成了严重的“数据壁垒”,制约了数智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产业难以充分发挥数智化技术优势。

关键技术研发滞后制约数智化升级。当前,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的数智化技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整体数智化水平有待提升。灾害模拟仿真、风险识别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等方面的软件系统研发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关键技术研发滞后导致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应急管理需求,制约着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与升级。

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数智化应用落地。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既懂安全应急业务,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十分匮乏。传统的安全应急人才培养体系以经验传授为主,缺乏对数智化技术的系统学习和训练,难以适应数智化发展需求。此外,由于缺乏复合型人才,一些安全应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现象,导致数智化转型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结合,最终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成因解构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技术规范尚不明晰,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建立。由于政策碎片化﹑分散化以及针对性不足,导致安全应急产业企业数量虽多,却普遍存在“小、散、弱”问题,产业发展“领头羊”较少,产业集聚度低。资金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产出成果较多,能够持续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而处于发展初期且技术资金资源不充足的小型企业,在生产要素流转、产业转型升级上却存在技术、人员、资金等多重困难。目前,与安全应急产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仅有劳动和劳动安全行业标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缺乏专门的安全应急产业的行业标准,导致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范有序的数智化生态,制约了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各部门信息不对称,对彼此掌握的数据资源缺乏了解,数据共享意愿不强。由于数据共享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一些部门担心泄露本部门的关键信息,影响自身利益,因此设置各种障碍阻碍数据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长期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导向,使各部门形成了独立的数据管理模式和标准规范,难以打破路径依赖,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此外,数据共享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数据管理方等,各方在数据共享的利益分配、责任承担、风险控制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数据共享难以推进。

资金投入不足、企业体量较小、成果转化率低的多重耦合。首先,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支持上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智能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还不完善,难以突破技术瓶颈,缺乏“弯道超车”的底气。其次,安全应急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盈利能力有限,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此外,安全应急产业创新生态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成果转化周期长,导致科技成果“躺在”论文里,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无法有效支撑产业数智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研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不足,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和行业吸引力不足。一些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滞后,课程内容与产业实际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针对安全应急数智化方向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毕业生缺乏实战经验和数智化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企业缺乏对数智化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引导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对数智化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加之安全应急产业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而影响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持续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应着力推进“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协同,进一步推动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发展。

打造安全高效的共享平台,构建数智化“生态链”。首先,积极发挥政府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牵头制定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发展政策,给予产业转型发展精准定位,对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积极性,吸引相关大中型企业加入,针对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制定差异化政策,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激励政策,为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保障。其次,应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安全应急产业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流程、责任等,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推动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明确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编码等规范,实现分散和异构的数据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共建产业数智化协同发展平台,聚合创新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整合产品和服务相似的企业,以合作增强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最后,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优势大、产业特色突出、经济效益高的科技型应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辐射周边中小微企业,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效衔接的融通创新格局,推动智慧应急产业园区和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核心技术进行专业化分工,瞄准“专精特新”目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协同互补的产业生态。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智化“产业链”。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的原则,打造集产业创新孵化、总部研发、智能制造、应急指挥、物资储备、安全培训等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应急产业集群。针对产业短板和弱项,要立足各地区产业基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聚焦高端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特种救援装备等“卡脖子”环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尽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应急产业“受制于人”的困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数字化平台,开展协同研发和联合攻关。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的企业,打造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示范企业,以点带面逐步推动产业链整体数智化水平提升。针对目前安全应急产业在监测预警类、安全防护类和应急服务类的短板和弱项,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应急产业体系。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完善“保障性物资储备、智能化应急装备、个性化应急服务、数字化技术支持”,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数智化“创新链”。完善数智化“创新链”是安全应急产业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逐渐向“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经营理念转变,重点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产品数智化生产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数字化技能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数智化转型实践,提升员工数智化素养和技能。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规划,通过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实训课程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应用型、复合型数字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安全应急产业创新驱动力。

(本文转载自《中国应急管理报》2024年8月1日第七版,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张小兵、孙浩、陈哲)